查看原文
其他

世界上有一群小孩很聪明,因为他们掌握了这些“思维套路” ...

檩子 小花生网 2024-04-03

檩子:大家好,今天继续我们的思维和方法栏目,和大家分享一些新发现。


思维这种东西,藏在一个人的脑子里,常常是模模糊糊说不清;要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,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。如果想让小孩善于思考,就跟写作一样,还是要有具体的方法和步骤可循,比如,帮孩子建立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思维框架,就会很有用。


关于这个“思维框架”问题,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了五十年( Project Zero),还真总结出一套方法,叫 Visible Thinking Routines(“VTR”,可视化思考惯例),美国很多中小学现在都在用。



所谓可视化思考,就是教孩子参考一定的 routines(“套路”),遇到问题能马上建立思考框架,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,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:


1、对一件事达到深度理解(understanding)

2、多角度看问题,公平审视,不片面(fairness)

3、探索事情真相(truth)

4、引发创造(creativity)



目前,这套方式已经纳入美国的常规中小学教学,2-3年级以上的孩子都会跟着老师在各个科目的学习中练习这些 routines,学会怎么去看待世界、思考问题。和思维导图有所不同,Visible Thinking Routines 更侧重于锻炼孩子的高阶思考能力 Higher-Order Thinking,把认知从记忆提升到理解、分析、创造的水平。


这些 Routines把抽象的思维方式变成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套路”,所以理解和运用起来都不难。我感觉咱们在家里也能带孩子用起来,在生活中随时培养孩子“爱动脑子会思考”的习惯。


老规矩,咱们还是看例子,从几个有趣的”思考套路”说起 ... 



 I see - I think - I Wonder

我看、我想、我好奇


比如,遇到一个问题,我们首先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和阐释, I see - I think - I Wonder 就是一个基本的引导套路,让孩子锻炼 “观察 - 思考 - 提问” 的思维能力,鼓励孩子用心观察,仔细思考,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


老师给的模块是这样的:



See-Think-Wonder 的一个经典使用场景就是带孩子去仔细观察一样事物。比如,我们带孩子在博物馆看到一样展品,因为自己懂得也有限,往往不知道说什么好,只能走马看花。


其实,这时候就可以“调用”这个思维套路,和孩子聊聊他观察到了什么(See),想到了什么(Think),哪些地方汤他感到好奇(Wonder)。重要的不是为这个展品代表什么找“正确答案”,而是孩子在这里通过一个思考过程(套路),对这个展品有了自己的体验和分析。



在课堂里的实际应用可以是这样的,这是2年级孩子在做这个练习 ... 比如,话题是:蝴蝶,我的观察,我的思考,我的问题,用小贴纸把自己看到想到的每一个点列出来,思考真的变得非常“可视化”。



这个套路,这种练习,就会帮孩子突破 “Surface Thinking”(浅层思维),深入、多角度地去思考一个事情,锻炼自己的 “Higher-Order Thinking (高阶思维能力)”。


这是一个班级的海报墙。孩子们做完了一个“看想问”练习,最后把自己的“Wonder”都用对话气泡的方式贴上来。思考、探究,就是这么开始的 ... 




Circle of Viewpoints

角度不同,看法也不同


世界不是黑白分明的,我们看待事情除了“理解”之外,还有一个是否能“公平”审视的问题。这一点,也是国外学校老师在 Project Zero 引导下,带孩子重点练习的一个“思维套路”。


下面就是一个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课堂例子。圆圈当中是一张反映“奴隶贸易”的历史照片。奴隶贸易,简单的学习法就是记住一些历史事实,然后知道这是人类错误就可以了。但是引导孩子进行高阶思维的套路,就完全不是这样的。


大家可能看不清字(点开可以看大图),我来说说。这个圆圈上,把这张照片反映的相关人物都列举出来了(船员、富人、船长、奴隶、奴隶妻子、奴隶的孩子、庄园主 ... ),让孩子替换人物,去回答一个问题:


I am thinking of the slave trad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 the ... 

从XX认视角出发,我对奴隶贸易的看法是 ... 



角度不同,结论当然不同。奴隶贸易,在农场主和商人眼里,也许是公平的(fair),在其他人眼里,是不公平的(unfair);学生接着就可以继续探讨:为什么这种情况会产生?这么学历史,认知层面会高很多。


说实话,能这样多角度想问题,我们成年人都不见得做到。这是学校的练习,看上去有点复杂,在生活中,我们总是可以用简单的方法,比如,像这个美国小学二年级学生一样,读完一本书后( 《看不见的男孩》),分析三个人物的各自视角,体会在同一件事上,人们的看法会存在很大差异。



这是小学生在做 Circle of Viewpoints 练习,每个孩子写下自己的viewpoint,四个人,一人一角,像做游戏一般,但是却教给孩子们一种宝贵的“思维套路”。




Peeling the Fruit Map

深入思考,透过现象看本质


世界是复杂的,如果不去思考,我们看到的就是表象,而表象往往和真相差得很远。面对复杂的问题,三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开始练习这样“剥果子”的思维套路。


  • 首先,我们要细致观察“果皮”,也就是用眼睛能看到的、用耳朵能听到的“表象”;

  • “果皮”之下,是观察表象后我们想到的问题

  • “果囊”是实质,我们的思考要往深处走:到底发生了什么?这件事和其它事有什么关联?看这个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角度 ...

  • 然后,我们才能摸到“果核”:这件事的本质、实质或真相是什么?



这个“套路”比较复杂,包含很多小套路。不过这个“剥果子”的比喻,的确非常形象。这是老师引导学生练习“剥果子”思维套路的课堂场景 ... 



我们平时带孩子在家,可以和他一起用这种套路对一些你们觉得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做“由浅入深”的思考,形式可以很简单,就像下面这样的,纸上画两三个圈,外围的,让孩子说说自己对现象的观察;往里,是问题和思考;中心,是对这件事的理解,看法或结论。



这些“思维套路”,都能从不同角度帮孩子形成清晰的思路、明智的判断。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把这方面的 Routines(套路)推广给更多的学校和家长,可见从现代教育来看,让孩子形成好的思维方式有多重要。


Routines 有不少,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详细列举了,再简单说说几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 ... 



Tug of War 

思考两难问题


怎么公平审视一个复杂的问题?这种对立方拔河式的思考,就很有用。框架是这样的:Dilemma -两难问题是什么,对立方的分析各是什么 ... 比如,这是英国一所小学在Twitter上分享的课堂练习:英国该脱离欧盟么?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应用。



Reporter's Notebook

区分事实和情绪


这个特别适合引导孩子去审视“道听途说”的社会热点新闻。


针对一条新闻或消息,孩子们首先要思考,哪些部分事实比较清晰(clear),哪些部分未经核实(need to check),然后看看人们的情绪(包括自己的情绪 thoughts & feelings)是建立在清晰的事实上,还是未经核实的信息上。


很多时候,一条消息成为热点、被广泛流传,往往传递的不是事实,而是情绪;通过这种思维框架,学会区分这两者,对于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养成,非常有帮助。



Step Inside

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


这就是咱们说的“换位思考”。比如,这个问题,对方是怎么看的?对他来说什么很重要?他知道什么,相信什么?经过这样的思考,孩子的“同理心”(emphathy)会大大增加。



Options Diamond

做选择时,懂得权衡和折中


我的一个选项是什么,另外一个选项是什么?如果不能两全其美,需要仔细权衡,每个选项下我能做哪些妥协,最终获取一个有所兼顾的折中方案 ...



好,今天就说到这里。更多的 Visible Thinking Routines,如果大家感兴趣,我们以后再慢慢说。


这些思维套路,是不是一点都不幼稚,感觉我们大人也用得着?


说实话,我们很多人都是进入社会很久后才开始模模糊糊有些这方面的概念,这时候可能已经付出了不少学费(人生、职场)。如果我们能让孩子早些接触这些“常识性”十足的思维套路,遇到问题懂得从哪些角度去思考,按什么方式去思考,对他们的帮助将是一辈子的。


还是那句话,一个人聪明不聪明,其实很多时候和基因无关,和思维方式有关。


也许,就可以从和孩子进行这样的对话开始。当孩子说出他的想法时(I think...),永远可以追一步,问他:为什么你这么说?(What makes you say that?),让他往深里多想一层 ... 



让我们共同努力,培养会思考的下一代!


更多小花生“思维和方法”专栏文章:



感谢订阅 “小花生网”


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方法

周一:英文原版新书开团

周二:话说思维和方法

周三:怎么阅读,怎么学英语

周四、五:教育思考和实践

周六、日:榜单来了、热点讨论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